均線也叫移動平均線,是技術分析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分析工具,在使用的時候往往與K線相結合,對趨勢和技術形態進行判斷。
均線的計算是一段時間內收盤價和收盤點位的算術平均值,連續均值的連線便形成了均線。
不過,這只是普通均線,它還可以衍生出加權均線、成交量均線等等。
我們通常使用的都是普通均線。
均線的參數是時間,技術分析軟件中往往給出缺省設置的5日、10日、20日、30日、60日、120日、250日均線。
120日均線和250日均線通常被稱為半年線、年線(其中考慮到節假日的因素)。
由此不難看出,均線實際上反映的是一段時間的平均成交價格,即籌碼成本。
時間參數偏小,均線所反映的平均成本便屬于短期性質,如5日、10日為短期均線;20日、30日、60日中期均線則反映中期成本;120日、250日則是長期均線,反映長期成本。
在均線系統使用方面,主要分以下幾類:
一是趨勢。
短期均線上翹,說明股票或指數短期處于上升趨勢。
同樣,中期均線、長期均線上翹,則反映中長期的上升趨勢。
如果不是上翹,而是下探,則顯示為跌勢狀態。
若是均線斜率不大,處于橫向運行狀態,則顯示盤整格局。
在持續性的長期升勢中,一般短期均線在上方,中期均線在中間,長期均線在下方。
在持續性的長期跌勢中,一般短期均線在下方,中期均線在中間,長期均線在上方。
當然,短期、中期、長期均線有時方向并不一致。
如近期的上證綜合指數短期均線掉頭向下,而中期均線、長期均線仍維持上行趨勢。
不過,后勢若跌勢延續時間較長,中期均線和長期均線的走勢也會發生改變。
二是交叉突破。
我們可以從均線系統的交叉,判斷個股或大盤可能出現的突破型走勢。
如2月初至3月初的上證綜合指數,5日、10日、20日、30日均線距離很近,處于反復交錯的匯合狀態。
這顯示大盤在此期間失去方向感,處于震蕩整理期,短期成本和中期成本十分接近。
然而,通常情況下,盤整往往不會持續很長時間,否則就成了死水一潭。
最終,盤整將轉為突破,3月9日的5日均線上穿10日均線,不久10日均線又上穿20日均線,形成了向上的交叉形態,預示著向上突破的確立。
判斷跌勢也是如此,目前,5日均線靠近10日均線,后市若相繼下穿20日均線,則預示著跌勢的確立。
三是發散形態。
發散是指短期、中期、長期均線相互之間距離越來越大,特別是短期均線此時往往走勢十分陡峭,即斜率很大。
如果是上翹狀態,則意味著短期成本遠遠高于中期、長期成本,獲利籌碼大增,短期面臨套現壓力。
如果是下跌狀態,則說明短期成本遠遠低于中期、長期成本,套現壓力減弱,短期面臨反彈。
四是支撐位和阻力位。
均線和K線結合使用,往往便起到了支撐位和阻力位的作用。
如果K線觸及短期均線并在上方收陽,預示著受到短期支撐,后勢仍將走高;若距離過大,則說明短期獲利籌碼增大,有壓力。
如果K線觸及短期均線并在下方收陰,說明受到短期阻力,后市跌幅較大;若拉大和短期均線的距離,則會有反彈出現。
同樣,K線在上漲或下跌的時候,觸及中期或長期均線,均線都會產生支撐或阻力的作用。
若K線跌破支撐,或突破阻力,都預示著運行趨勢的確立。
當然,這里僅是談及均線的簡單使用方法。
在實際應用中,投資者可以結合K線自己設置時間參數,找到適合股票的參數。
另外,在使用時,投資者需要結合基本面因素活學活用,不可照搬照抄。
上市公司因重大實質性利好連續出現暴漲,均線系統即便極度發散,但也未必會立刻出現回落。
總之,單個技術指標不是靈丹妙藥,投資者在作分析時需要結合多方面因素,才能作出理性的判斷。
你好,在股市中,有很多用來分析的指標,比如均線、短線、趨勢線等等。
相較于其它指標,均線顯然是最常用的分析指標之一。
一、均線的構成
均線,按照計算方式的不同,常見地可分為普通均線、指數均線、平滑均線和加權均線。
這里主要介紹普通均線和指數均線。
普通均線:對過去某個時間段的收盤價進行普通平均。
比如20日均線,是將過去20個交易日的收盤價相加然后除以20,就得到一個值;再以昨日向前倒推20個交易日,同樣的方法計算出另外一個值,以此類推,將這些值連接起來,就形成一個普通均線。
指數均線:形成方式和普通均線完全一致,但在計算均線值的時候,計算方式不一樣。
比如20日均線,指數均線則采取指數加權平均的方法,越接近當天,所占的比重更大,而不是像普通均線中那樣平均分配比重。
所以指數均線大多數情況下能夠更快地反映出最新的變化。
風險揭示: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,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,不保證任何收益。
如自行操作,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。